姑苏,古年夜郡也,守牧非名公不授,载见前闻。自入我朝,乃得况公钟焉。
公本江西人,实姓黄氏。初以小吏给役礼部,司僚每有事白堂上,必引公与俱,有所参谋,则回询于公以答。尚书吕公震奇之,因荐为仪制主事。
仁宗宾天,宣宗在南京,当遣礼官一人迎驾。众皆惮行。吕尚书以公就命,公挺然出曰:“是固非我弗成!”铺马驰七日夜至南京。驾发,公纱帽直领草鞋,步扶版轿行千余里,不辞其劳。宣宗怜之,敕令就骑。每至顿次,则已先谒道左。宣宗由是知其忠勤可用。
时承平岁久,中使时出四方,接踵而来,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。如姑苏一处,恒有五六人居焉,曰来内官、罗寺人尤久。或织造,或采促织,或买禽鸟花木,皆倚以剥。郡佐、县正少忤,则加捶挞,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。其他经由内宦尤横,至缚同知[注]卧于驿边水次,鞭挞他官,动至五六十认为常矣。
会知府缺,杨文贞荐公知姑苏。有内官难治,乃请赐敕书以行。下车之日,首谒一势阉于驿,拜下,不答,敛揖起云:“老寺人固不喜拜,且长揖。”既乃就坐,与之抗论。毕出,麾僚属先上马入城,而己御轿押厥后。由是,内官至苏皆不得挞郡县之吏矣。
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。况闻之,径往执其两手,怒数曰:“汝何得打吾主簿?县中不要做事,只干汝一头事乎?”来惧,谢为设食而止。于是终况公之时十余年间,未尝罹内官之患也。
然况公为政,特尚严格,故时有以轻罪而杖逝世者。御史某巡按在苏,况适过交衢中,拱手而过,不下轿径去。人乃衔之,竞认为谤,故久抑遏不迁。至九年复为留守,卒官。然姑苏至今,风气淳良,则皆其变之也。至于减三分粮,则其惠泽之在人者不小也。然其初非吕尚书之荐、宣庙之知,则安得如是?而九年之间,使不满而他徙,则其政未必乐成若此也。
(节选自《吴中故语》,有删改)
【注】 同知:知府的副职。
译文:
姑苏是自古以来的年夜郡,太守往往非名流不克不及担负,这些在前人的记录中都有记载。比及了我朝,就由况钟担负。
况公本是江西人,现实上姓黄。当初以小吏的身份在礼部当差,分担官员每当有事需到堂上报告请示,必带着他与本身一路前去,如上司有所讯问,就回身向况钟讯问后再做答复。尚书吕震是以以为他能力出众,于是推举(他)做了仪制主事。
仁宗驾崩,宣宗在南京,应该吩咐消磨一个礼官前往迎驾。世人都怕前行。吕尚书任用况钟赴命,况钟自告奋勇说:“这原来就非我弗成!”于是他骑着驿马奔跑了七个日夜达到南京。皇上的车驾动身后,况钟戴纱帽穿直领踏草鞋,手扶版轿步行上千里地,不辞劳怨。宣宗珍视他,命令让他骑马。每当到驻扎地,他老是提前到途径边恭迎皇上,宣宗是以懂得到他的忠勤可用。
其时社会宁靖已久,寺人时常到全国各地,接踵而来,采集宝贝、解决公务等名目许多。像姑苏这一个处所,就总有五六人在那边,个中来内官、罗寺人待的时光尤其长,他们有时负责督管丝织染业,有时负责给主上征收蟋蟀,有时也负责买禽鸟花木,都借机来盘剥庶民。郡佐、县正稍微违反他们的心意,他们就加以杖击、鞭打,即使太守也时常会遭遇叱责而不被饶恕。其他经由的内宦加倍野蛮,甚至将知府的副职捆缚后扔在驿站的水边,鞭打其他官员,动辄五六十下习认为常。
恰逢本地知府缺值,杨文贞就推举况钟去担负姑苏知府。因为本地有寺人而难以治理,于是况钟就请皇上赐赉敕书然后上任。到任之时,他先在驿站访问了一个有势力的寺人,况钟对其行下拜礼,而寺人竟然不予搭理,于是况钟起身对其作了个揖说:“老寺人原来就不爱好被拜,那姑且做个长揖。”然后就坐在座位上,和寺人相对而论。说完后出来,批示本身的手下在前骑马入城,而本身坐轿在后面压阵。从此后,到姑苏的内官都不敢再责打本地的仕宦。
来内官因某事杖打了吴县主簿吴清。况钟据说后,径直前去抓住他的两只手,恼怒地责备他说:“你怎么能打我的主簿?县中不要办其他的事了,只干你这一边的事吗?”来内官很畏惧,为此设宴报歉工作才算完。因为这件事在况钟在朝十余年的时光里,再也没有遭遇内官的祸殃。
然而况钟为政,过于崇尚严苛冷峻,所以时常有人因为小罪恶而被杖刑打逝世的。御史某在姑苏巡查,况钟恰巧经由年夜道与他相遇,况钟对他只是拱拱手罢了,没有下轿径直走了。许多人于是对贰心怀不满,竞相借此说他的坏话,他是以历久被压抑不克不及获得升迁。以至九年中一向在姑苏做太守,最终逝世在这个官职上。然而姑苏至今,风气浑厚,都是在他治理下形成的。至于削减三分粮赋,那他对本地庶民的惠泽确切不小。然而他当初假如没有吕尚书的推举、宣宗的赏识,怎能像如许?而九年之间,假如任期不满就迁往他处,那么他对姑苏的治理未必会像如今这么胜利。